“‘明五暗四实为九’的建筑构造,将中国建筑美学发挥到极致。历经战火硝烟风雪洗礼的‘她’虽塔身倾斜,却仍坚挺屹立,真的是‘见一面少一面’。”站在古朴肃穆的应县木塔下,旅游博主特异功能少女花花在社交平台上写下感受:百闻不如一见。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通高60余米的纯木质千年古塔为何如此神奇?12月9日,“晋彩向未来 多young新山西”山西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近朔州应县木塔,品味传奇建筑的千年芳华,感受古人的卓越创造力。
应县木塔建于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3000多吨木材,400余种斗拱奇妙结合,构筑成了这一拔地而起、永镇金城的“峻极神工”。该塔体积庞大,出檐及平座宽厚,造型颇显雄伟华丽,出檐长度逐层减缩,华拱与下昂高度相应调整,与整体轮廓线的节奏相适合,亦使檐下构件避免了重复。斗拱样式约有60余种,规格、手法变化多,故也有着“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的美誉。
作为当时最高技术的载体,应县木塔承载着人们近千年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华大地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象征。在近乎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应县木塔以其特殊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