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邑博物馆里,一件来自千年前的“草原威士忌瓶”正在诉说游牧民族的智慧与审美。它就是出土于1977年的辽代黑釉鸡腿瓷瓶以其独特的“鸡腿”造型和窑变奇观,成为解码游牧文明的时代密码。

马邑博物馆里,一只高54.5厘米的黑釉瓷瓶傲立展柜,瓶口仅7厘米的小口设计,瓶身自肩部向下渐收,黑釉表面流淌着蓝紫色带状窑变,仿佛草原上奔涌的星河。

    

    马邑博物馆讲解员王志英介绍说,契丹族逐水草而居,这种细长的瓶身设计正是为了适应马背生活——插在皮囊中不易倾倒,修长器型能减少马匹负重。别看它“身材”苗条,容量可达3升以上,装满马奶酒够一个游牧家庭饮用数日。肩部的凸弦纹不仅是装饰,更能增强瓶体强度,防止长途颠簸中开裂。圈足微外撇,类似现代酒瓶的“稳定器”,放在毡帐的木桌上也不易翻倒。

窑变在高温中可遇不可求,契丹工匠巧妙利用铁、铜元素的自然反应,让鸡腿瓶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草原抽象画”。游牧民族崇尚自然,这种未经雕琢的釉色流动,暗合着他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王志英说,辽代陶瓷史常被视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合奏曲,汉人带来的制瓷技术,遇上契丹人的生活需求,催生了这种“行走的容器”。它不仅是酒器,更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当契丹人用瓷瓶装下马奶酒,农耕文明的窑火便已融入游牧民族的血液。

从马背到展柜,这只“亭亭玉立”的鸡腿瓶用54.5厘米的高度,丈量着游牧文明的生存智慧,以窑变的流光溢彩,定格了两个民族在瓷土与火焰中的相遇。当我们定格这跨越千年的器身,触摸到的不仅是黑釉的温润,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曾在草原与平原间踏出的铿锵足音。



记者:刘  磊李 妍闫红祥

总 监  制:张   鑫丨监制:郝晓鹏
值班主任:岳大千丨责编:李   倩
审      核:李智斐丨编辑:马   芳   王  芳
-----  来源  -----
朔州市融媒体中心